年節
正月初一為歲之首,老幼整肅衣冠,擇吉時開門,鳴放爆竹、焚香、燃松明燈,祀祖。謁拜社廟,謂曰“拜佛年”,出門迎喜神。倫理人家,早聚堂前,以輩份次序拜年。
初二、初三,
清明掃墓是麗水人祭祖的重要習俗,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,群眾稱為“前三后四”。此外在陰歷七月半及丈八日(指陰歷正月初八日)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。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,也叫清明馃
東北人過端午節有很多有趣的習俗,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,還要吃茶葉蛋、煮雞蛋、打糕,有克仗斗石、踏青等活動。
1、吃粽子
端午節吃的習俗中,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。南北方粽
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,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誕生的,但很多人不清楚端午節的諸多禁忌。
目前有一種說法,端午節當天不應該說節日快樂,而是應該說端午安康。其原因是端午是一個祭祀節日,悲壯的
舊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,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三節之一。老北京人習慣上俗稱為五月節。
早在清乾隆年間,端午節要擺粽子供,設“粽席”,人與神共同享受端午節的樂趣。
粽子是端午節的象
一年一度清明節到來,大凡在外的游子,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,老鄉見老鄉,常見的問候話是“清明回家(故鄉)嗎?”,海南方言便是“回屋做清明不?”。過任何節日,不叫“過”而是叫“做”,如做年、做端陽節
搶頭杵是金華婺城區湯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時的一個十分奇特、有趣的民間活動。它以游戲為活動形式,以家庭婚姻為目的,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臺,并在游戲中加深了解,互相表達愛慕之情。
“
兒時,我的家鄉霍岳一帶,婦女們常常喜歡在端午節縫制布猴。每到這天,小孩子胸前都佩戴著五彩的布猴飾品,一個個風光招搖地走出來,或吃著粽子,或舞著艾條;新女婿則提籃打扇給未過門的新媳婦送端午禮來了。
曹雪芹筆下的《紅樓夢》不僅描寫了感人的愛情故事,描寫了四大家族的盛極而衰的過程,而且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堪稱中國古代的一部“百科全書”,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。又到一年新春時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
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,春節是中國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喜慶佳節。人們在歡度農歷新年的時候,也不忘用文字記錄下歡樂團圓的場景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陜西名家筆下的年,感受他們記憶中的濃濃年味。
農歷五月初五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——端午節,又稱端陽節、重五節等。端午節期間,各地民眾包粽子、賽龍舟、佩香囊、懸艾草菖蒲等,習俗名目繁多,因地而異。
那么,在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背后
過大年,又叫過春節,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。
在貧窮的年代,因為缺衣少食,俗話說“饞漢子望過年,饞婆娘望坐月”。因為過年男人可以吃,可以閑耍,女子坐月子,可以吃雞蛋、雞肉和臘肉火腿。
臺灣客家地區有一首新年謠,同樣充滿鄉土趣味,也展現客家族群的勤儉傳統。
年到初二,食乘把膩膩
年到初三四,人客來來去
年到初五六,有酒又無肉
年到
連城過春節,習慣上從臘月甘四日“送灶”開始,到正月初五“出年界”為止,其中包括“送灶”、“入年嫁”、“除夕”、“元旦”等。“入年界”之前,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衛生大掃除(俗稱“kiu屋
正月十五日俗稱“上元節”、“正月半”、“燈節”、“元宵節”。“元宵似大年”,是春節活動的最高潮,也是春節活動的結束。舊時這天晚上,家家戶戶燈火徹夜通明,民間有“三十晚上的火(旺火),十五晚上的燈
在贛南,每年慶祝元宵佳節都要舉辦一場喜慶熱鬧的盛大活動——“燒花架”。節日當晚,身穿節日盛裝前來觀賞“燒花架”的人們,真可謂人山人海,熱鬧非凡。
這“花架”,實則是煙花摻合人物造型的
沿大廣高速一路向南,在江西境內最后一個高速出口駛出,即可進入龍南縣楊村鎮——一座歷史悠久、環境清幽、人文底蘊深厚、富有客家風情的古鎮。
每年端午期間,全國各地都會舉行賽龍舟。賽龍舟一
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團圓佳節。安遠農村過中秋節別具一格,滲透出濃郁的中國古老文化氣息。“請月姑”是那里很具特色的風俗習慣。其來源帶有中國傳統的神話韻味,“月姑”即為天上的七仙女。
據說
惠陽客家人數百年來居住在東江流域(包括西枝江支流淡水河流域)一帶,他們傳承源遠流長的中原風俗,融合東江和西枝江流域原有的民俗,形成許多民俗古俗,其中過年習俗就是比較獨特的一個,體現了惠陽客家人過
農歷正月十五,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春燈節、小正月、元夕節。老話講,過完元宵節,這“年”才算過完。你知道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嗎?
1、吃元宵
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在中國流傳己久
“百節年為首”,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。祟向傳統的客家,圍屋里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。然而,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。千百年來,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,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
“百節年為首”,春節俗稱“過年”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。崇尚傳統文化的上杭客家人,過年更有一番濃郁的鄉情與親情以及鮮明的特色。
送灶君
臘月二十三晚“送灶君”,事先從市鎮
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,梅州市五華縣河東鎮下壩群眾都要舉行一次最熱鬧迎燈游行。
下壩,地處五華縣縣城東部,有三個行政村,下一、下二和高榕,面積約10平方公里,人口三萬多人。
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位于江西省東南,閩贛兩省武夷山脈中段西麓。因“環山多石,聳峙如城”而得名。石城是長江重要支流贛江的源頭,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造就石城在客家民系發展中的重要作用。據史料記載及
清明,節氣名,是中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,在每年公歷4月4、5、6日的某一天。千百年來,中華民族習慣在這一天舉行掃墓、祭拜祖先活動。它已成為一個節日。陸河人自然也不例外,不過,陸河人掃墓不一定在
火把節乃我國彝、白、納西、基諾、拉祜等少數民族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,蜚聲海內外,被稱為“東方的狂歡節”。客屬地區,罕有此俗,然徑南星耀村,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,都會舉辦一次“火把節”。火把節,自
源遠流長的端午節,傳說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屈原大夫,面如此算來,此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了。陸河人稱端午節為“過節”或“五月節”,它是陸河人的一個大節。五月節的時候,農歷年大概過了三分之一。中
楊家坊位于連城縣新泉鎮,目前有樂江、樂聯兩個行政村,人口大約6000人,這里保存著楊家坊大宗祠,該祠公元1330年始建,距今有近700年歷史,現為連城縣文物保護單位。由該祠推斷,楊家坊至少有70
繼春節之后,元宵是最熱鬧歡騰和多姿多彩,又極為不尋常的節日。“鬧花燈”是元宵主要的活動,它把元宵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。清流城關元宵的“擺五坊,送瘟船,散福”是和“鬧花燈”相連綴的獨特風俗,充分表達
里田的上元(元宵)節是一年中歷時最長最熱鬧的節日活動,其活動習俗影響深遠,由于這里地處長汀、寧化、連城、清流四縣交界,每年的上元節便成為四縣邊民聚會的好去處。
里田上元節歷史悠久。據
福建清流歲時習俗
立春
立春俗稱“交春”,清流人十分重視。立春日一早,家家設好香案,擺好供品。在案桌上貼上“春到財來”“春臨福至”“春福滿堂”“迎春接福”等祈福紅紙條,大
清明,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一個極為重要節日,這是老祖宗留傳給我們的一個珍貴文化遺產。
古人在詩中寫道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”確實如此,當清明就要到來的時候,在清流,不論是
南遷到贛南的客家人,在過端午節時,即保留了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,也融入了贛南本地土人的習慣,如作艾飯、掛蒲和艾、香草燒湯沐浴等,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節習俗。
陰歷五月初五,便
客家人有著最傳統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,每個節慶日都演繹著別樣的風情。梅州作為客家人最傳統、集中的聚集地,她的民俗風情更是富含魅力,就像時間長河里的那顆珍珠,時間越長,光芒越耀眼。
“
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、賞月、拜月吃月餅、賞桂花、飲桂花酒等習俗,但你知道客家人在中秋節這天怎么過嗎?
客家中秋特有節目,燒“瓦塔”。
農歷八月十四日,在大人指導下,小孩子在
春節俗稱過年,是永定客家人一年中最大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。據記載,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。
關于春節的來歷,通常說法是從原始社會的“臘祭”演變而來的。先民們辛勤勞作一年,
春節,俗稱“過年”,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在計劃經濟時代,小孩最喜歡過年,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,唯有過年能吃上一頓大餐,即便是寒酸些的家庭,這一餐也會弄得很豐盛的。
由于客家民系
小年,也被稱為謝灶、祭灶節、灶王節、祭灶。
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,熱鬧僅次于過年。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,人們稱為“小年”,意味著一年的結束。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。為啥北方是二十
義烏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。這里的春節文化習俗保存完好并傳承至今,這些習俗無論原意是慶祝或祭祀,都并非單純改善生活,而是彰顯傳統文化的韻味,以營造大家共同歡樂為主旨。
正月初一上墳
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”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在二十四節氣中,清明是唯一演變為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。
傳承千年,清明節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,據《荊楚歲時記